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10 對境心常不起,舉足皆是道場。 梁‧金陵寶誌禪師,參閱《龍藏140冊1584:景德傳燈錄‧卷二九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9 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。 唐‧黃檗希運禪師《龍藏138冊1567b:宛陵錄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8 若能了境非有, 觸目無非道場。 唐‧永嘉玄覺禪師《龍藏130冊1544a:永嘉集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7 境非智而不了,智非境而不生。 智生則了境而生,境了則智生而了。 唐‧永嘉玄覺禪師《龍藏130冊1544a:永嘉集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6 未達境唯心,起二種分別。 達境唯心已,分別亦不生。 知諸法唯心,便捨外塵相。 由此息分別,悟平等真空。 《龍藏87冊1191:廣百論釋論‧卷十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5 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。 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 《龍藏47冊0442:楞嚴經‧卷九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4 心不生境,境不生心。 所見諸境,唯所見心。 心不幻化,則無所見。 《龍藏45冊0425:金剛三昧經‧卷上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3 眾生之心,實無別境。 心本淨故,理無穢故。 以染塵故,名為三界。 三界之心,名為別境。 是境虛妄,從心化生。 心若無妄,即無別境。 《龍藏45冊0425:金剛三昧經‧卷上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2 種種惡習氣,與心和合故。 眾生見外境,不睹心法性。 心性本清淨,不生諸迷惑。 迷從惡習起,是故不見心。 《龍藏36冊0173:大乘入楞伽經‧卷六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1 世間所見法,但以心為主。 隨解取眾相,顛倒不如實。 《龍藏25冊0084:八十華嚴經‧卷十三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10 對境心常不起,舉足皆是道場。 梁‧金陵寶誌禪師,參閱《龍藏140冊1584:景德傳燈錄‧卷二九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9 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。 唐‧黃檗希運禪師《龍藏138冊1567b:宛陵錄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8 若能了境非有, 觸目無非道場。 唐‧永嘉玄覺禪師《龍藏130冊1544a:永嘉集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7 境非智而不了,智非境而不生。 智生則了境而生,境了則智生而了。 唐‧永嘉玄覺禪師《龍藏130冊1544a:永嘉集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6 未達境唯心,起二種分別。 達境唯心已,分別亦不生。 知諸法唯心,便捨外塵相。 由此息分別,悟平等真空。 《龍藏87冊1191:廣百論釋論‧卷十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5 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。 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 《龍藏47冊0442:楞嚴經‧卷九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4 心不生境,境不生心。 所見諸境,唯所見心。 心不幻化,則無所見。 《龍藏45冊0425:金剛三昧經‧卷上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3 眾生之心,實無別境。 心本淨故,理無穢故。 以染塵故,名為三界。 三界之心,名為別境。 是境虛妄,從心化生。 心若無妄,即無別境。 《龍藏45冊0425:金剛三昧經‧卷上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2 種種惡習氣,與心和合故。 眾生見外境,不睹心法性。 心性本清淨,不生諸迷惑。 迷從惡習起,是故不見心。 《龍藏36冊0173:大乘入楞伽經‧卷六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境 9.5.1 世間所見法,但以心為主。 隨解取眾相,顛倒不如實。 《龍藏25冊0084:八十華嚴經‧卷十三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7 朝念觀世音,暮念觀世音。 念念從心起,念念不離心。 《大正藏49冊2035:佛祖統紀‧卷三六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6 前念不生即心,後念不生即佛。 成一切相即心,離一切相即佛。 唐‧六祖慧能大師《大正藏48冊2008:六祖壇經‧機緣第七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5 人性本淨,由妄念故,蓋覆真如。 但無妄想,性自清淨。 起心看淨,却生淨妄。 妄無處所,看者是妄。 淨無形相,却立淨相。 唐‧六祖慧能大師《大正藏48冊2008:六祖壇經‧坐禪第五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4 若百物不思,當令念絕,即是法縛,即名邊見。 唐‧六祖慧能大師《大正藏48冊2008:六祖壇經‧般若第二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3 瞥起是病,不續是藥。 不怕念起,唯恐覺遲。 古德,參閱《大正藏47冊1998:大慧普覺禪師語錄‧卷二七》 【按】南山有云:瞥爾隨他去,重緣思覺(再思)即入犯科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2 擬心即差,動念即乖。 唐‧臨濟義玄禪師《大正藏47冊1985:臨濟慧照禪師語錄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1 若歷緣對境,舉足下足,無非道場,其心念念與諸波羅蜜相應。 隋‧天台智者大師《大正藏33冊1716:法華經玄義‧卷六下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0 覺諸相空,心自無念。 念起即覺,覺之即無。 宋‧永明延壽禪師《龍藏142冊1595:宗鏡錄‧卷三四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ᝰ 遠公曰:住持有三要。曰仁。曰明。曰勇。 仁者行道德。興教化。安上下悅往來。 明者遵禮義。識安危。察賢愚。辨是非。 勇者事果決。斷不疑。姦必除。佞必去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仁而不明。如有田不耕。 明而不勇。如有苗不耘。 勇而不仁。猶如刈而不知種。 三者備則叢林興。缺一則衰。缺二則危。三者無一。則住持之道廢矣(二事與淨因臻和尚書)。 ————《禪林寶訓》


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五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實際品第八十 👆續上長文 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見眾生亂心,以方便力,為利益眾生故,作是言:『諸善男子!當修禪定。汝莫生亂想,當生一心。何以故?是法性皆空性,空中無有法可得,若亂、若一心。汝等住是三昧,所有作業,若身、若口、若意,若布施、若持戒、若行忍辱、若勤精進、若行禪定、若修智慧,若行四念處乃至若行八聖道分,若行諸解脫、次第定,若行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、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,若聲聞道、若辟支佛道、若菩薩道、若佛道,若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道、若一切種智,若成就眾生、若淨佛國土。汝等皆當應隨所願,得住性空故。』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,方便力為利益眾生故,從初發意終不懈廢,常求善法利益眾生。從一佛國至一佛國,供養諸佛,從諸佛聞法,捨身受身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終不忘失。是菩薩常得諸陀羅尼法,諸根具足,所謂身根、語根、意根。何以故?是菩薩摩訶薩常修一切種智。修一切種智故,一切諸道皆修,若聲聞道、若辟支佛道、若菩薩神通道。行神通道菩薩常利益眾生,終不忘失。是菩薩住報得神通,利益眾生,入生死五道終不耗減。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性空,以禪定利益眾生。 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性空,以方便力故利益眾生,作是言:『汝等諸善男1子!觀一切法性空。善男子!汝等當作諸業,若身業、若口業、若意業,取甘露味,得甘露果。性空中無有法退。何以故?性空不退,亦無退者。以性空非法亦非非法,於無所有法中,云何當有退?』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如是教眾生常不懈廢。是菩薩自行十善,亦教他人行十善,五戒、八戒成就齋亦如是。自行初禪,亦教他人令行初禪,乃至第四禪亦如是。常自行慈心,亦教他人令行慈心,乃至捨心亦如是。自行無邊空處,亦教他人令行無邊空處,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。自行四念處,亦教他人令行四念處,乃至八聖道分、佛十力乃至八十隨形好亦如是。自於須陀洹果中生智慧亦不住是中,亦教他人令得須陀洹果,乃至阿羅漢亦如是。自於辟支佛道中生智慧亦不住是中,亦教他人令得辟支佛道。自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,亦教他人令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。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時,方便力故,終不懈廢。」 文長待續👇


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五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●實際品第八十 略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五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實際品第八十 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若眾生畢竟不可得,菩薩為誰故行般若波羅蜜?」 佛告須菩提:「菩薩為實際故行般若波羅蜜。須菩提!實際、眾生際異者,菩薩不行般若波羅蜜。須菩提!實際!眾生際不異。以是故,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。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以不壞實際法,立眾生於實際中。」 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若實際即是眾生際,菩薩則為建立實際於實際。世尊!若建立實際於實際,則為建立自性於自性。世尊!不應建立自性於自性。世尊!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建立眾生於實際?」 佛告須菩提:「實際不可建立於實際,自性不可建立於自性。須菩提!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以方便力故,建立眾生於實際,實際亦不異眾生際,實際、眾生際無二無別。」 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何等是諸菩薩摩訶薩方便力,用是方便力,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建立眾生於實際,亦不壞實際相?」 佛告須菩提:「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以方便力故,建立眾生於布施。建立已,說布施先後際相空,作是言:『如是布施,前際空、後際空、中際亦空;施者亦空、施報亦空、受者亦空。諸善男子!是一切法實際中不可得。汝等莫念布施異、施者異、施報異、受者異。若汝等不念布施異、施者異、施報異、受者異,是時布施能取甘露味,得甘露味果。汝善男子!以是布施故,莫著色、莫著受想行識。何以故?是布施布施相空,施者施者空,施報施報空,受者受者空。空中布施不可得、施者不可得、施報不可得、受者不可得。何以故?是諸法畢竟自性空故。』 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以方便力故教眾生持戒,語眾生言:『汝善男子!除捨殺生法,乃至除捨邪見法。何以故?善男子!如汝所分別法,是諸法無如是性。汝善男子!當諦思惟何等是眾生而欲奪命?用何等物奪命?乃至邪見亦如是。』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如是方便力成就眾生,是菩薩摩訶薩即為眾生說布施、持戒果報:『是布施、持戒果報自性空。知布施、持戒果報自性空已,是中不著。不著故,心不散,能生智慧。以是智慧斷一切結使煩惱習,入無餘涅槃。是世俗法,非第一實義。何以故?空中無有滅亦無使滅者,諸法畢竟空即是涅槃。』 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見眾生瞋恚惱心,教言:『汝善男子來!修行忍辱作忍辱人,當樂忍辱。汝所瞋者自性空。汝來,善男子!如是思惟:「我於何所法中瞋?誰為瞋者?所瞋者誰?是法皆空,是性空法無不空時。是空非諸佛作,非辟支佛、聲聞作,非菩薩摩訶薩作,非諸天、鬼神、龍王、阿修羅、緊陀羅、摩睺羅伽,非四天王天乃至非他化自在天,非梵眾天乃至非淨居天,非無邊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諸天所作。」汝當如是思惟:「瞋誰?誰是瞋者?何等是瞋事?是一切法性空,性空法無有所瞋。」』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以是因緣建立眾生於性空,次第漸漸示教利喜,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世俗法,非第一實義。何以故?是性空中無有得者、無有得法、無有得處。須菩提!是名實際性空法。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行是法,眾生亦不可得。何以故?一切法離眾生相。 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方便力故,見眾生懈怠,教令身精進心精進。作是言:『諸善男子!諸法性空中,無懈怠法、無懈怠者、無懈怠事。是一切法性皆空,無過性空者。汝等生身精進、心精進,為生善法故莫懈怠。善法者,若布施、若持戒、若忍辱、若精進、若禪定、若智慧;若諸禪定、解脫、三昧;若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;若空解脫門,無相、無作解脫門;乃至十八不共法莫懈怠。諸善男子!是一切法性空中當知無礙相,無礙法中無懈怠者、無懈怠法。』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教眾生令住性空,不墮二法。何以故?是性空中無二無別故。是無二法,則無可著處。 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性空般若波羅蜜時,教眾生令精進。作是言:『諸善男子!勤精進若布施、若持戒、若忍辱、若精進、若禪定、若智慧;若禪定、解脫、三昧;若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;若空解脫門,無相、無作解脫門;若佛十力、若四無所畏、若四無礙智、若十八不共法、若大慈大悲。是諸法,汝等莫念二相、莫念不二相。何以故?是法性皆空。是性空法,不應用二相念、不應用不二相念。』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,以方便力故成就眾生。成就眾生已,次第教令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道、菩薩位,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 文長待續👇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20 千經萬論,求之語言文字,則轉多轉遠;求之現前一念,則愈約愈親。蓋一切經論,不過現前一念心之註腳,非心性外別有佛祖道理也。 明‧蕅益智旭大師《嘉興藏36冊B348:靈峰宗論‧卷二之四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7 朝念觀世音,暮念觀世音。 念念從心起,念念不離心。 《大正藏49冊2035:佛祖統紀‧卷三六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6 前念不生即心,後念不生即佛。 成一切相即心,離一切相即佛。 唐‧六祖慧能大師《大正藏48冊2008:六祖壇經‧機緣第七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5 人性本淨,由妄念故,蓋覆真如。 但無妄想,性自清淨。 起心看淨,却生淨妄。 妄無處所,看者是妄。 淨無形相,却立淨相。 唐‧六祖慧能大師《大正藏48冊2008:六祖壇經‧坐禪第五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4 若百物不思,當令念絕,即是法縛,即名邊見。 唐‧六祖慧能大師《大正藏48冊2008:六祖壇經‧般若第二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3 瞥起是病,不續是藥。 不怕念起,唯恐覺遲。 古德,參閱《大正藏47冊1998:大慧普覺禪師語錄‧卷二七》 【按】南山有云:瞥爾隨他去,重緣思覺(再思)即入犯科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2 擬心即差,動念即乖。 唐‧臨濟義玄禪師《大正藏47冊1985:臨濟慧照禪師語錄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1 若歷緣對境,舉足下足,無非道場,其心念念與諸波羅蜜相應。 隋‧天台智者大師《大正藏33冊1716:法華經玄義‧卷六下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10 覺諸相空,心自無念。 念起即覺,覺之即無。 宋‧永明延壽禪師《龍藏142冊1595:宗鏡錄‧卷三四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

ᝰ 遠公曰:住持有三要。曰仁。曰明。曰勇。 仁者行道德。興教化。安上下悅往來。 明者遵禮義。識安危。察賢愚。辨是非。 勇者事果決。斷不疑。姦必除。佞必去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仁而不明。如有田不耕。 明而不勇。如有苗不耘。 勇而不仁。猶如刈而不知種。 三者備則叢林興。缺一則衰。缺二則危。三者無一。則住持之道廢矣(二事與淨因臻和尚書)。 ————《禪林寶訓》


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五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實際品第八十 👆續上長文 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見眾生亂心,以方便力,為利益眾生故,作是言:『諸善男子!當修禪定。汝莫生亂想,當生一心。何以故?是法性皆空性,空中無有法可得,若亂、若一心。汝等住是三昧,所有作業,若身、若口、若意,若布施、若持戒、若行忍辱、若勤精進、若行禪定、若修智慧,若行四念處乃至若行八聖道分,若行諸解脫、次第定,若行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、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,若聲聞道、若辟支佛道、若菩薩道、若佛道,若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道、若一切種智,若成就眾生、若淨佛國土。汝等皆當應隨所願,得住性空故。』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,方便力為利益眾生故,從初發意終不懈廢,常求善法利益眾生。從一佛國至一佛國,供養諸佛,從諸佛聞法,捨身受身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終不忘失。是菩薩常得諸陀羅尼法,諸根具足,所謂身根、語根、意根。何以故?是菩薩摩訶薩常修一切種智。修一切種智故,一切諸道皆修,若聲聞道、若辟支佛道、若菩薩神通道。行神通道菩薩常利益眾生,終不忘失。是菩薩住報得神通,利益眾生,入生死五道終不耗減。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性空,以禪定利益眾生。 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性空,以方便力故利益眾生,作是言:『汝等諸善男1子!觀一切法性空。善男子!汝等當作諸業,若身業、若口業、若意業,取甘露味,得甘露果。性空中無有法退。何以故?性空不退,亦無退者。以性空非法亦非非法,於無所有法中,云何當有退?』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如是教眾生常不懈廢。是菩薩自行十善,亦教他人行十善,五戒、八戒成就齋亦如是。自行初禪,亦教他人令行初禪,乃至第四禪亦如是。常自行慈心,亦教他人令行慈心,乃至捨心亦如是。自行無邊空處,亦教他人令行無邊空處,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。自行四念處,亦教他人令行四念處,乃至八聖道分、佛十力乃至八十隨形好亦如是。自於須陀洹果中生智慧亦不住是中,亦教他人令得須陀洹果,乃至阿羅漢亦如是。自於辟支佛道中生智慧亦不住是中,亦教他人令得辟支佛道。自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,亦教他人令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。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時,方便力故,終不懈廢。」 文長待續👇


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五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●實際品第八十 略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五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實際品第八十 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若眾生畢竟不可得,菩薩為誰故行般若波羅蜜?」 佛告須菩提:「菩薩為實際故行般若波羅蜜。須菩提!實際、眾生際異者,菩薩不行般若波羅蜜。須菩提!實際!眾生際不異。以是故,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。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以不壞實際法,立眾生於實際中。」 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若實際即是眾生際,菩薩則為建立實際於實際。世尊!若建立實際於實際,則為建立自性於自性。世尊!不應建立自性於自性。世尊!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建立眾生於實際?」 佛告須菩提:「實際不可建立於實際,自性不可建立於自性。須菩提!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以方便力故,建立眾生於實際,實際亦不異眾生際,實際、眾生際無二無別。」 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何等是諸菩薩摩訶薩方便力,用是方便力,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建立眾生於實際,亦不壞實際相?」 佛告須菩提:「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以方便力故,建立眾生於布施。建立已,說布施先後際相空,作是言:『如是布施,前際空、後際空、中際亦空;施者亦空、施報亦空、受者亦空。諸善男子!是一切法實際中不可得。汝等莫念布施異、施者異、施報異、受者異。若汝等不念布施異、施者異、施報異、受者異,是時布施能取甘露味,得甘露味果。汝善男子!以是布施故,莫著色、莫著受想行識。何以故?是布施布施相空,施者施者空,施報施報空,受者受者空。空中布施不可得、施者不可得、施報不可得、受者不可得。何以故?是諸法畢竟自性空故。』 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以方便力故教眾生持戒,語眾生言:『汝善男子!除捨殺生法,乃至除捨邪見法。何以故?善男子!如汝所分別法,是諸法無如是性。汝善男子!當諦思惟何等是眾生而欲奪命?用何等物奪命?乃至邪見亦如是。』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如是方便力成就眾生,是菩薩摩訶薩即為眾生說布施、持戒果報:『是布施、持戒果報自性空。知布施、持戒果報自性空已,是中不著。不著故,心不散,能生智慧。以是智慧斷一切結使煩惱習,入無餘涅槃。是世俗法,非第一實義。何以故?空中無有滅亦無使滅者,諸法畢竟空即是涅槃。』 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見眾生瞋恚惱心,教言:『汝善男子來!修行忍辱作忍辱人,當樂忍辱。汝所瞋者自性空。汝來,善男子!如是思惟:「我於何所法中瞋?誰為瞋者?所瞋者誰?是法皆空,是性空法無不空時。是空非諸佛作,非辟支佛、聲聞作,非菩薩摩訶薩作,非諸天、鬼神、龍王、阿修羅、緊陀羅、摩睺羅伽,非四天王天乃至非他化自在天,非梵眾天乃至非淨居天,非無邊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諸天所作。」汝當如是思惟:「瞋誰?誰是瞋者?何等是瞋事?是一切法性空,性空法無有所瞋。」』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以是因緣建立眾生於性空,次第漸漸示教利喜,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世俗法,非第一實義。何以故?是性空中無有得者、無有得法、無有得處。須菩提!是名實際性空法。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行是法,眾生亦不可得。何以故?一切法離眾生相。 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方便力故,見眾生懈怠,教令身精進心精進。作是言:『諸善男子!諸法性空中,無懈怠法、無懈怠者、無懈怠事。是一切法性皆空,無過性空者。汝等生身精進、心精進,為生善法故莫懈怠。善法者,若布施、若持戒、若忍辱、若精進、若禪定、若智慧;若諸禪定、解脫、三昧;若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;若空解脫門,無相、無作解脫門;乃至十八不共法莫懈怠。諸善男子!是一切法性空中當知無礙相,無礙法中無懈怠者、無懈怠法。』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教眾生令住性空,不墮二法。何以故?是性空中無二無別故。是無二法,則無可著處。 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性空般若波羅蜜時,教眾生令精進。作是言:『諸善男子!勤精進若布施、若持戒、若忍辱、若精進、若禪定、若智慧;若禪定、解脫、三昧;若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;若空解脫門,無相、無作解脫門;若佛十力、若四無所畏、若四無礙智、若十八不共法、若大慈大悲。是諸法,汝等莫念二相、莫念不二相。何以故?是法性皆空。是性空法,不應用二相念、不應用不二相念。』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,以方便力故成就眾生。成就眾生已,次第教令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道、菩薩位,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 文長待續👇


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9 無邊剎境,自他不隔於毫端; 十世古今,始終不移於當念。 唐‧李通玄《龍藏130冊1545:華嚴經論‧卷一》 圖像源自臉書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8 心依邪見,破賢聖語, 如竹生實,自毀其形。 《龍藏78冊1163:大智度論‧卷十三》 圖像源自臉書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7 愛憎生於心,諂曲存諸念, 是故多迷悶,不能入覺城。 《龍藏45冊0423:圓覺經》 圖像源自臉書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6 居一切時,不起妄念, 於諸妄心,亦不息滅。 住妄想境,不加了知, 於無了知,不辯真實。 《龍藏45冊0423:圓覺經》 圖像源自臉書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5 虛妄浮心,多諸巧見,不能成就圓覺方便。 《龍藏45冊0423:圓覺經》 圖像源自臉書


佛典格言 心識章  心念 9.4.4 禪思比丘,無他想念。 唯守一法,然後見真。 《龍藏35冊0163:大灌頂神咒經‧卷二》 圖像源自臉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