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孤寂
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10 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。 自若無佛心,何處求真佛? 唐‧六祖慧能大師《大正藏48冊2008:六祖壇經‧付囑第十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9 了身何似了心休, 了得心兮身不愁。 若也身心俱了了, 神仙何必更封侯。 宋‧無門慧開禪師《大正藏48冊2005:無門關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8 究心不求無障,心無障則所學躐等。 明‧妙叶法師《大正藏47冊1974:念佛直指‧卷下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7 即心即佛是非是, 非佛非心非不非。 試把是非皆坐斷, 管他心佛作何依。 清‧雍正皇帝〈木人歌雪〉《龍藏167冊1667:御選語錄‧卷二十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6 若不觀自心,非己智分,不能開發自身寶藏。 宋‧永明延壽禪師《龍藏143冊1595:宗鏡錄‧卷九十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5 見月休觀指,還家罷問程。 識心心則佛,何佛更堪成? 唐‧丹霞天然禪師〈翫珠吟〉,參閱《龍藏140冊1584:景德傳燈錄‧卷三十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4 欲知菩提,當了自心。 若了自心,即了菩提。 心與菩提真實之相,畢竟推求俱不可得,同於虛空故。 《龍藏62冊0973:守護國界主經‧卷一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2 當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薩法,由知自心即佛法故,則能淨一切剎,入一切劫。 《龍藏27冊0085:四十華嚴經‧卷六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1 不能了自心,云何知正道? 彼由顛倒慧,增長一切惡。 《龍藏25冊0084:八十華嚴經‧卷十六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10 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。 自若無佛心,何處求真佛? 唐‧六祖慧能大師《大正藏48冊2008:六祖壇經‧付囑第十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9 了身何似了心休, 了得心兮身不愁。 若也身心俱了了, 神仙何必更封侯。 宋‧無門慧開禪師《大正藏48冊2005:無門關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8 究心不求無障,心無障則所學躐等。 明‧妙叶法師《大正藏47冊1974:念佛直指‧卷下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7 即心即佛是非是, 非佛非心非不非。 試把是非皆坐斷, 管他心佛作何依。 清‧雍正皇帝〈木人歌雪〉《龍藏167冊1667:御選語錄‧卷二十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6 若不觀自心,非己智分,不能開發自身寶藏。 宋‧永明延壽禪師《龍藏143冊1595:宗鏡錄‧卷九十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5 見月休觀指,還家罷問程。 識心心則佛,何佛更堪成? 唐‧丹霞天然禪師〈翫珠吟〉,參閱《龍藏140冊1584:景德傳燈錄‧卷三十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4 欲知菩提,當了自心。 若了自心,即了菩提。 心與菩提真實之相,畢竟推求俱不可得,同於虛空故。 《龍藏62冊0973:守護國界主經‧卷一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2 當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薩法,由知自心即佛法故,則能淨一切剎,入一切劫。 《龍藏27冊0085:四十華嚴經‧卷六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觀心 9.6.1 不能了自心,云何知正道? 彼由顛倒慧,增長一切惡。 《龍藏25冊0084:八十華嚴經‧卷十六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9 菩薩無心,以眾生之心為心; 菩薩無境,以眾生之境為境。 民國‧印光大師《印光大師全集‧冊二‧卷下‧歷朝觀音像序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8 本無取境心,何勞更修捨? 明‧蕅益智旭大師《嘉興藏36冊B348:靈峰宗論‧卷十之二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6 愚人除境不忘心, 智者忘心不除境。 不知心境本如如, 觸目遇緣無障礙。 宋‧黃龍祖心禪師,參閱《卍續藏80冊1565:五燈會元‧卷十七》 【註】唐‧黃檗希運禪師《龍藏138冊1567a:傳心法要》: 愚人除事不除心, 智者除心不除事。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5 心如境亦如,無實亦無虛。 唐‧龐蘊,參閱《卍續藏80冊1565:五燈會元‧卷三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4 心月孤圓,光吞萬象。 光非照境,境亦非存。 唐‧盤山寶積禪師,參閱《卍續藏80冊1565:五燈會元‧卷三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3 心若無事,萬象不生。 意絕玄機,纖塵何立? 唐‧盤山寶積禪師,參閱《卍續藏80冊1565:五燈會元‧卷三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2 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。 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 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徧知。 唐‧四祖道信大師,參閱《卍續藏80冊1565:五燈會元‧卷二‧牛頭山法融禪師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9 菩薩無心,以眾生之心為心; 菩薩無境,以眾生之境為境。 民國‧印光大師《印光大師全集‧冊二‧卷下‧歷朝觀音像序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8 本無取境心,何勞更修捨? 明‧蕅益智旭大師《嘉興藏36冊B348:靈峰宗論‧卷十之二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6 愚人除境不忘心, 智者忘心不除境。 不知心境本如如, 觸目遇緣無障礙。 宋‧黃龍祖心禪師,參閱《卍續藏80冊1565:五燈會元‧卷十七》 【註】唐‧黃檗希運禪師《龍藏138冊1567a:傳心法要》: 愚人除事不除心, 智者除心不除事。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5 心如境亦如,無實亦無虛。 唐‧龐蘊,參閱《卍續藏80冊1565:五燈會元‧卷三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4 心月孤圓,光吞萬象。 光非照境,境亦非存。 唐‧盤山寶積禪師,參閱《卍續藏80冊1565:五燈會元‧卷三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3 心若無事,萬象不生。 意絕玄機,纖塵何立? 唐‧盤山寶積禪師,參閱《卍續藏80冊1565:五燈會元‧卷三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2 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。 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 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徧知。 唐‧四祖道信大師,參閱《卍續藏80冊1565:五燈會元‧卷二‧牛頭山法融禪師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0 一心不生,萬法無咎。 隋‧三祖僧璨大師〈信心銘〉,參閱《卍續藏80冊1565:五燈會元‧卷一》 ☞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17 未有無心境,曾無無境心。 境忘心自滅,心滅無境心。 南北朝‧雙林善慧大士《大正藏85冊2732:傅大士頌金剛經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16 境為妙假觀為空, 境觀雙忘即是中。 忘照何嘗有先後, 一心融絕了無蹤。 元‧虎溪懷則法師,參閱《卍續藏61冊1169:淨土生無生論會集》 【按】內含 ☞ 三是即 ᨐ 空 假 中 圖像源自朋友圈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15 諸法本閒,唯心自鬧。 心若不鬧,萬法自如。 清‧達默法師《卍續藏22冊0430: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‧卷上》 【註】民國‧印光大師《印光大師全集‧冊三‧卷上‧復陳飛青書》: 萬境本閒,唯心自鬧。 心若不生,境自如如。 ☞ 圖像源自朋友圈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14 融得一分境界,證得一分法身; 消得一分妄想,顯得一分本智。 明‧憨山德清法師《龍藏155冊1634:夢遊集‧卷二》 印光大師説:佛法從恭敬中求, 一分恭敬,一分利益; 十分恭敬,十分利益。 又言:欲得佛法实益,须向恭敬中求。 有一分恭敬,则消一分罪业,增一分福慧。 有十分恭敬,则消十分罪业,增十分福慧。 若无恭敬而致亵慢,则罪业愈增,而福慧愈减矣。 ☞ 圖像源自朋友圈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13 一切萬法,既以心為因,亦以心為果。雖然淨穢顯現不同,於心鏡中,如光如影,了不可得。 宋‧永明延壽禪師《龍藏143冊1595:宗鏡錄‧卷八五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12 心異則千差競起,心平則法界坦然; 心凡則三毒縈纏,心聖則六道自在; 心空則一道清淨,心有則萬境縱橫。 宋‧永明延壽禪師《龍藏141冊1590:萬善同歸集‧卷三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11 境隨心滅,心隨境無。 兩處不生,寂靜虛明。 唐‧牛頭山法融禪師,參閱《龍藏140冊1584:景德傳燈錄‧卷三十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20 一心不生,萬法無咎。 隋‧三祖僧璨大師〈信心銘〉,參閱《卍續藏80冊1565:五燈會元‧卷一》 ☞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17 未有無心境,曾無無境心。 境忘心自滅,心滅無境心。 南北朝‧雙林善慧大士《大正藏85冊2732:傅大士頌金剛經》 圖像源自臉書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16 境為妙假觀為空, 境觀雙忘即是中。 忘照何嘗有先後, 一心融絕了無蹤。 元‧虎溪懷則法師,參閱《卍續藏61冊1169:淨土生無生論會集》 【按】內含 ☞ 三是即 ᨐ 空 假 中 圖像源自朋友圈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15 諸法本閒,唯心自鬧。 心若不鬧,萬法自如。 清‧達默法師《卍續藏22冊0430: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‧卷上》 【註】民國‧印光大師《印光大師全集‧冊三‧卷上‧復陳飛青書》: 萬境本閒,唯心自鬧。 心若不生,境自如如。 ☞ 圖像源自朋友圈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14 融得一分境界,證得一分法身; 消得一分妄想,顯得一分本智。 明‧憨山德清法師《龍藏155冊1634:夢遊集‧卷二》 印光大師説:佛法從恭敬中求, 一分恭敬,一分利益; 十分恭敬,十分利益。 又言:欲得佛法实益,须向恭敬中求。 有一分恭敬,则消一分罪业,增一分福慧。 有十分恭敬,则消十分罪业,增十分福慧。 若无恭敬而致亵慢,则罪业愈增,而福慧愈减矣。 ☞ 圖像源自朋友圈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13 一切萬法,既以心為因,亦以心為果。雖然淨穢顯現不同,於心鏡中,如光如影,了不可得。 宋‧永明延壽禪師《龍藏143冊1595:宗鏡錄‧卷八五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12 心異則千差競起,心平則法界坦然; 心凡則三毒縈纏,心聖則六道自在; 心空則一道清淨,心有則萬境縱橫。 宋‧永明延壽禪師《龍藏141冊1590:萬善同歸集‧卷三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via Instagram
佛典格言 心識章 心境 9.5.11 境隨心滅,心隨境無。 兩處不生,寂靜虛明。 唐‧牛頭山法融禪師,參閱《龍藏140冊1584:景德傳燈錄‧卷三十》 圖像源自朋友圈
via Instagram
較新的文章
較舊的文章
首頁
訂閱:
文章 (Atom)